一等功臣王仁先
一等功臣王仁先
沙湾王氏,在和平年代出了一位一等功臣,而且他的故事传遍全国,几乎家喻户晓,他就是盐阜沙湾王氏19世人王仁先。
一
王仁先,效亮公三子,1959年1月生于五汛公社张圩大队,1978年4月入伍,1979年2月17日随部参加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战役胜利结束后,提拔为排长,当年10月入昆明步兵学院升造,1981年10月毕业,回14军40师119团(时团长为张又侠,现中央军委副主席)任排长,未久调任团作训股任见习参谋,副连职。1984年7月12日在老山松毛岭战斗中壮烈牺牲,追记一等功。
二
老山位于中越边境,跨越中越两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1979年我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结束,在我军撤退时越军乘机占领了属于中国的老山高地,并在此处大量修建工事,企图以武力抢占中国领土,这才有了1984年我军收复老山的战役。
1984年2月,王仁先随部队奔赴前线,驻扎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镇一个叫落水洞的苗寨,这个苗寨就在老山脚下。
直到4月28日,部队奉命攻打老山。5月1日王仁先所属119团轮换上阵。其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奉命将战线向左侧那拉地区延伸,目标是夺取那拉一系列的关键高地。这些高地的地势极为险要,我军处于一个低洼位置,越军的主要阵地处于高位,从那里可以轻易监控和攻击我军,这对我军的进攻和防守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激战数日后,我军被迫转入防守。
三
为转守为攻,寻求突破,上级首长走了一着险棋:决定在那拉的146高地设置一个观察所。这所谓的观察所,远不是一幢建筑,只是一个哨点,用以实时监控敌情,为我军的炮击提供第一手信息。
因为我方阵地全暴露在敌人的视线内,这个观察哨位置只得选在一个类似壕沟的悬崖缝隙,这样既能掩护哨兵的身体,又能使敌营的阵地为我视线所及。如此一来,这个哨长的人选,就成了此举成败的关键。此时王仁先距1979年2月上战场已经六个年头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兵了,战火中使他的侦察经验十分丰富,且性格沉稳,意志坚强,更重要的是他经过了军校的升造,理论根底轧实,还有三年团机关作训参谋的工作经历。为充实前线部队,此时王仁先担任机枪6连副连长。让他去当一个哨长,虽然是高配低用了,但几乎成了不二人选,于是,王仁先被首长点了将。当天夜里,趁着夜色王仁先带领两个战士就进入了指定地点。狭窄的悬崖石缝里,无论是酷暑热日,还是暴风骤雨,即便是蛇虫鼠蚊的频繁袭扰,也只得无声无息地忍受着,绝不能有一丝动静暴露自已的位置。更凶险的是,这个观察哨离敌人居高临下的前沿阵地仅200米,稍有不慎,随时都会遭遇不测。
王仁先非常明白他的职责所在,就是利用近距离观察的优势,将敌方兵力、位置、装备、移动路线等准确信息即时报告指挥部,以确定炮弹的弹着点。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王仁先在仅能容身一人的石缝中,运用在军校学到的知识,实时为部队提供了1000多条详细、准确的信息,使我方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精准的命中目标,消灭了3000多敌人。
这个前线观察哨的设立,使战场态势出现了重大反转,我军掌握了主动权。团首长对王仁先英勇表现十分地赞许,指派参谋长李明书带着酒和香烟去探望王仁先。可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一个眼睛红肿、嘴唇破烂、长须长发、穿着连颜色也分不出来的破军装的“野人”。一时间,这位在团司机关朝夕相处战友几乎认不出来,两人相拥而泣。李明书环顾四周,这里的仄逼潮湿超乎想象,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王仁先在这只有一平米的石缝里,竟然坚持了一个多月。参谋长动情地表示要为王仁先请功,同时劝王仁先撤下去,再换个人顶上。王仁先坚决不肯。说:“我在这里习惯了,换了其他战友,我不放心。”什么是对祖国的忠诚坚如磐石,什么叫舍生忘死,这就是!
为嘉奖王仁先的突出战绩,给记战地二等功一次。
从此,王仁先的英勇事迹,就在老山前线传扬开来。昆明军区作战部副部长吕登明听闻王仁先的情况后,在内部明确宣布,战后要把王仁先调到军区作战部担任参谋。
解放军报得知王仁先的英勇事迹,迅速派记者前来采访。可王仁先离开观察哨接受采访只能选择在夜间大雾弥漫的时段。夜色深沉,月光朦胧,云迷雾锁,蓬头烂面的长发“野人”来到了记者面前。记者们被眼前这个“野人”形象震惊得哭了起来。采访过程比较简短,因为王仁先须在浓雾的掩护下,趁着月光走回他的石缝观察哨。不日,解放军报以《他从月中来》为题,记述了王仁先在极端恶劣、凶险石缝里,获取敌方情报,扭转了战局的辉煌战绩。一时王仁先成了响遍全军、传遍全国的新闻人物。
四
一个多月来,我军大炮有如神助,几乎是追着越军打。越军越来越怀疑解放军在他们阵地近处安插有哨眼。经反复拉网搜寻,王仁先的观察哨终被敌人有所觉察,并认定此处必定有高人。
1984年7月12日,中越松毛岭血战爆发。越军为夺回老山主峰的控制权,集结6个团兵力发起大规模反扑。零晨,越军发起突击。王仁先迅速报告敌军位置、兵力部署、坐标、移动路线,使我军炮火得以精准覆盖越军进攻路线。据统计,当日我军发射炮弹3400余吨,火力强度堪比上甘岭战役。
此刻,观察哨已为敌人所侦知,王仁先也豁出去了。在越军突破前沿阵地时,他持枪加入战斗,一举击毙18名越军并摧毁一辆坦克,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大大地延缓了敌军的推进。随着我坚守阵地的战士伤亡殆尽,王仁先独自撑持,持续通过报话机呼叫火炮支援。其传递的情报使越军主力暴露于我军炮火之下, 直接导致越军大量伤亡。
越军特工通过无线电定位锁定了王仁先的位置,集中炮火轰击其哨位。下午3时许,王仁先被一枚罪恶的炮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25岁。
临终前,他通过报话机发出最后一条信息,高喊“我走了!”随后通讯中断。
此战役以我军胜利而告结束,越军阵亡超3700人,遗弃尸体堆积如山。敌军的“光北行动”计划被粉碎。
五
收复老山的战役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这个英雄群体及其精神品质,一时成为了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坐标和道德楷模。
40年来,这个群体中谁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起,谁的故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么,他的名字无疑是“王仁先”。王仁先的墓址为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园2排5号,据悉,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中,王仁先烈士是享受“香火”最多的一位。
烈士何其有幸,前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收复老山战役时,作为军旅作家深入前线采访。王仁先的英勇事迹得到了作家的关注,并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写出了《王仁先》《烟坟》两部以王仁先真名实姓为主人公的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得烈士的事迹和故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扬。1984年王仁先遗体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甫一归葬,刘亚洲便来到墓前,点燃香烟,插上坟头,以此表达对烈士的祭奠和敬意。1999年是烈士牺牲的第十五个年头,此时已升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的刘将军,对他笔下的人物原形王仁先烈士怀念之情依然浓烈。这年的清明节前夕,他带着他的多名部属,专程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的王仁先墓前,祭上带来的上等烟酒。将军面对墓碑,双泪长流,念念有词,默视良久。笔者还曾在新闻上读到,也是在某年的清明节,刘将军与在东北的弟弟刘亚苏少将相约会合,兄弟双双专程来到王仁先墓前祭扫,以表达对烈士的景仰和敬重。
2006年已经空军政委的刘将军,个人捐赠30万元人民币,将麻栗坡堡脑小学搬迁并命名为“麻栗坡仁先小学”,将军亲自题写了校名。
麻栗坡烈士陵园,埋葬有996位烈士的忠骨,唯有王仁先烈士享受有刘将军多次祭拜的“殊荣”。
每年的清明节和建军节,当地市民和学生都会有组织地前住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更多的是,与王仁先烈士生前并不相识的军人和其他烈士的亲属,因为王仁先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名气”,大多都会慕名来到王仁先烈士的墓前,或点上烟香,或斟上美酒,或献上鲜花,因此,王仁先墓祭品总是最多的。
距麻栗坡县城4公里的老山战役纪念馆厅内立有王仁先烈士的塑像,前来祭拜的人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烈士地下有知,一定会欣慰和满足的。
六
只要打开网络,输入王仁先烈士的名字,就会有太多的有关烈士的文章跳出来,可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大多数文章都有较大篇幅描述王仁先出征前夕与美女房东阿岩所谓的激情故事,跌宕起伏,凄美动人。不可忽视的是,此情节越传越玄幻,甚至出现了某些的扑朔迷离、荒诞不经。本文出于对英烈的爱护尝试作些必要的澄清。
- 王仁先与女房东阿岩的激情故事,来自于某虚构的文学作品,以及后来的多个作者文中的猎奇甚至猎艳。事实上从来就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更没有受到处分和降职的事。王仁先的个人档案记录,能够说明这一切。
- 王仁先烈士的一等功臣的评定,是经过一番陈情、力荐,过了好几年才评下来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烈士牺牲的当年十月份,部队两位干部,其中一位是连指导员,来到烈士家里进行慰问,就将一枚一等功臣奖章授予了烈士亲属,当时在场负责接待部队同志的烈士的堂兄王鹒先先生就亲眼见到这枚一等功臣的勋章。当时还在五汛电影院举行了隆重的千人追悼大会,前来慰问的部队指导员致悼词。
- 王仁先的父亲王效亮,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最高职务在人民公社时期担任过五汛公社张圩大队第五生产队的生产队长,与所谓的“干部”“高干”“昆明军区军内干部”毫不沾边。
讴歌功臣烈士的文章,其主题应永远是讲述其战斗故事,提炼其精神品质,为猎奇而使主题跑偏,是对烈士的失敬。
走笔至此,笔者又一次联系了烈士的二哥王信先先生,得知其4月2日将到达文山州,清明那天去王仁先烈士的墓前,例行今年的清明祭扫,这是他第19次前往祭扫了。笔者近日正忙于创建网上沙湾王氏祠堂,有感于刘亚洲上将对烈士尚且如此的怀念和敬重,作为族人,应该为传扬烈士精神有所作为,正考虑在沙湾王氏祠堂内,专辟本族革命先列纪念堂,届时沙湾王氏每一位宗亲都能够方便地向本族一等功臣王仁先烈士表达哀思和敬仰。
【有关王仁先的英勇事迹和故事,网上有许多篇的文章,本文部分内容亦取材于网上文章。但也不可忽视,网上文章中有些描写太过渲染甚至无中生有,作为族人,切望王仁先生熟悉情况的战友,能与我们联系,以还事情的真相,这既是烈士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敬畏。联系:13851136116(王乃祥)】
文/王鹒先、王乃祥
读者讨论(1条)